公元1398年,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南京溘然长逝。这位出身草莽的传奇帝王,一生充满戏剧性转折股票免费配资,就连生命的终结都带着令人不寒而栗的惊悚色彩。据史料记载,朱元璋在临终前颁布了一道震惊朝野的遗诏——恢复已被废止千年的人殉制度。下葬当日,南京城内十三座城门同时抬出棺椁,数十位年轻貌美的宫妃在同一天被强行灌注水银殉葬。直到现代考古发现揭开明孝陵的神秘面纱,这场被《明史》轻描淡写记载的恐怖葬礼才完整呈现在世人面前。
明代野史《明朝小史》中太祖崩,伺寝宫人尽数陶葬的简短记载,背后隐藏着令人毛骨悚然的真相。值得注意的是,人殉制度自两汉以来已逐渐式微,尤其在儒家思想成为主流后,这种残忍的陪葬方式被视为违背礼制的野蛮行径。然而随着蒙古人入主中原,源自草原部落的殉葬传统再度死灰复燃。据传成吉思汗逝世时,曾有近两千人被迫殉葬,直到忽必烈推行汉化政策,这一陋习才有所收敛。
展开剩余73%朱元璋重启人殉制度的动机至今成谜,但与其卑微的出身不无关系。这位从乞丐逆袭为帝王的统治者,对儒家推崇的礼制始终抱持着矛盾态度。在洪武三十一年的寒冬,病榻上的朱元璋下达了最后一道残酷的圣旨:所有曾侍寝的妃嫔必须陪葬。关于具体殉葬人数,明代学者郑晓在著作中留下关键线索:太祖陵不知拊葬几妃,今陵祭旁列四十六案,这意味着至少有46名鲜活的生命被迫为这位开国帝王陪葬,创下明朝帝王殉葬规模的最高纪录。
这些被称为朝天女的殉葬者并非毫无补偿。继位的建文帝和永乐帝都给予了殉葬者家属特殊优待,如张凤、李衡等家族被授予世袭锦衣卫百户的爵位,史称太祖朝天女户。但细究之下,这种补偿制度更凸显了封建时代对女性的残酷压迫——以生命为代价换取家族荣华。明仁宗时期的郭贵妃案例尤为触目惊心,这位诞育三位皇子的贵妃本可免于殉葬,却离奇地自愿赴死,其中隐情令人不寒而栗。
朝鲜使臣留下的《李氏朝鲜》记载还原了殉葬现场的恐怖场景:被选中的妃嫔们被集中在一处宫殿,凄厉的哭声响彻屋宇。在太监监视下,她们被迫站上木凳,将脖颈套入白绫,随后赶到的锦衣卫会冷酷地踢翻所有木凳。若有反抗者,便会遭到强行处置。更骇人听闻的是,考古发现表明部分妃嫔并非缢死,而是被注入水银防腐——太监们会让妃嫔饮下安眠药茶,待其昏迷后在颅顶钻孔灌注水银,最后缝合头皮完成这令人发指的防腐处理。
殉葬名单的确定过程同样黑暗。名义上由皇帝与群臣商议,实则是权力博弈的结果。有些已生育的妃嫔因得罪权贵被强行列入名单,而某些无子嗣的妃嫔却因贿赂官员得以活命。这种制度催生了大量权力寻租空间,使得本已残酷的殉葬制度更添几分黑暗色彩。
殉葬者主要分为三类:侍寝宫女、正式妃嫔及外国进献的贡妃(尤以高丽女子居多)。明宣宗时期,一位名叫郭爱的少女入宫不足月余便被选为殉葬者,其临终绝笔令闻者落泪。直到明英宗执政,这位经历过土木堡之变的皇帝在临终前毅然废除人殉制度。史学家认为,这既源于他与钱皇后的深厚感情,也与其被囚期间目睹的人间疾苦有关。明英宗曾特赦照顾过自己的景泰帝汪妃免于殉葬,这个决定或许预示着他后来废除殉葬制度的决心。随着明宪宗最终确认废止宫殉,这段持续近百年的人间惨剧才真正画上句号。
朱元璋恢复的人殉制度,本质上是对人性的践踏与对皇权的畸形崇拜。那些深锁宫闱的女子,从入宫之日起就沦为政治筹码,连死亡都不得自主。这段血腥历史不仅折射出封建制度的黑暗面,更警示后人:任何将人物化的制度,终将被历史的洪流所淘汰。
发布于:天津市联美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